![]() 日志正文
|
||
忠与义 中华文化中的忠与义 ——程婴救孤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(通州校区) 高一(8)班 王欣宜 忠与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常被人们提及的元素,是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所凝练出的不朽结晶。《书·仲虺之诰》中说:“佐贤辅德,显忠遂良。”忠者,尽心竭力也。帮助贤能之人,辅佐仁德之人,即为忠。而义,《论语·微子》中有:“君子之仕也,行其义也。”在古代儒家的学说中,“义”是极为重要的概念,是一切思想行为最高的乃至唯一的准则,人的一言一行都必须合于义。 泱泱华夏,上下五千年以来,有无数地可歌可泣的忠义英雄。而我认为可以具有代表意义的,是将赵氏孤儿从奸臣的魔爪中解救出来的程婴。文天祥《无锡》诗云:“夜读程婴存赵事,一回惆怅一沾巾。”许多人都听说过赵氏孤儿赵武,他是春秋时晋国卿大夫,为国鞠躬尽瘁的贤臣。而在这一代贤臣生命的背后,是三百余人骨血筑成的无名墓碑。 春秋时期奸臣当道,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的诬陷,全家三百余口被赶尽杀绝。为斩草除根,屠岸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捕不久前赵盾的儿媳诞下的男婴,也就是赵氏孤儿赵武。如果搜捕未果,则会下令杀死全国所有同龄男婴。而让赵氏唯一血脉得以存活的最后一丝希望,就落在这位默默无闻的草泽医生——程婴身上。程婴不是名扬千里的大人物,时年四十五岁,出生的独子尚未满月,阴差阳错地被命运推到了悬崖边,逼着他做出舍弃的决定。程婴本来是赵盾赵朔父子的门客,赵朔对待程婴很恩厚,赵朔死后,赵氏孤儿的母亲颤抖着双手将新生的血脉托付与程婴,从此刻起程婴背上了“忠”与“义”的责任。程婴收下赵氏孤儿时想的是什么?在面对重重士兵把守时想的是什么?在无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时想的又是什么? 但是,他迫不得已,他别无选择。 于是,他义无反顾,他勇毅前行。 如何能将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孩从利刃之下解救出来,唯有换孤,而这样的“计谋”之中又有多少惊心动魄与鲜血淋漓,恐怕用死亡这般残忍的词汇都难以估量。 程婴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妻子?一位刚刚生育不久的母亲,该如何接受自己怀胎十月的儿子要被丈夫亲手推向深渊?程婴何尝不深切的爱着妻子和儿子,可是在代表责任的“义”面前,内涵爱的“利”退让了。面对妻子的拒绝和哭泣,面对妻子的痛苦和绝望,程婴依然在心中做出了最惨忍的决定。 程婴该如何面对好友公孙杵臼?程婴与同为赵氏父子门客的公孙杵臼合谋,决定要以程婴的同龄儿子代替赵氏孤儿走向祭坛。公孙杵臼问程婴:“是死亡难呢,还是扶持孤儿难?” 程婴回答:牺牲自己的生命容易,扶持孤儿难。于是,公孙杵臼恳请程婴看在赵朔对他的深情厚谊的份上,担当起扶持孤儿的艰难事业,杵臼自己则选择先去赴死。在保存恩人唯一血脉的“义”面前,保全自身骨肉的“利”再一次退让了。于是如计谋,程婴将自己的儿子交给公孙杵臼,继而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,而真正的赵氏孤儿却被养在程婴家中。 程婴该如何面对亲生儿子?这是很少有人关注却值得深思的问题。程婴在做出选择时,作为父亲,是否会痛不欲生。屠岸贾将表面为“赵氏孤儿”实则为程婴之子的婴儿的身躯砍成三瓣儿时,程婴背负了多少痛苦。他的骨肉惨死在敌人刀下,幼小的生命间接终结在亲生父亲手上。他后半生的期盼和希望因为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孩提尽数灰飞烟灭,而他甚至不能为这脆弱的生命掉下眼泪一滴。他佝偻的身躯颤抖着,身体因痛苦而弯曲,屠岸贾的刀斩断了儿子的生命,也斩断了自己的灵魂。与逃避杀戮的“利”相比,程婴再一次选择了“义”。这样的选择背后代表着多么沉重的打击与毁灭,程婴何尝不想躲避,但是恩人的托付和请求使他不得不走向这条布满荆棘的死亡之路。这也是在忠义的神性之下,程婴所体现出的真实鲜活的、无法逃避的人性。 而此后的十六年,程婴活的形如枯槁。他的儿子会不会在夜深人静时到访程婴浅眠的梦中撕心裂肺的哭喊:父亲,您当初为什么要放弃我,他的灵魂早就剥离身体,在那天跟随儿子去了黄泉路。屠岸贾将真正的赵氏孤儿程勃收为义子,程婴与杀子仇人日日相见,依旧命悬一线,步步危机。在漫长的岁月里,无数舆论质疑压得他喘不过气。静默的残垣断壁,流动的天光云影,在程婴最后余下的十六年人生中翻滚缠绕,甚至到生命的最后,也无人知晓,无人歌颂。他被人唾弃着,谩骂着,如糟粕,如蝼蚁,祖坟也竟让人尽数挖开,但没人理解他。在外界看来,程婴只是个为了利益出卖恩人背叛朋友不忠不义的罪人。 最终,赵氏孤儿替父报仇尘埃落定,程婴于亲生儿子小小的无名土坟前自戕。死亡于程婴而言何尝不是赎罪和解脱,命运的车轮将他狠狠碾压,他用亡灵铸台阶,用生命起高墙,爱恨纠葛不清,命运盘根错节,谁都难逃身后的惊涛骇浪。程婴如海上静夜般的表面之下,是午夜海上猛烈的波涛。他人性之较量与挣扎,悲剧之中尽显忠义品格之可贵。平凡如草芥,亦可怀抱良知、固守勇气、直面不公、无惧黑暗,这正是中华优秀 |
||
评论
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